李延年,西漢音樂家,生年不詳。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。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,負責(zé)飼養(yǎng)宮中的狗,后因擅長音律,故頗得武帝喜愛。一日為武帝獻歌:“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,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。寧不知傾城與傾國,佳人難再得?!?em>李延年的妹妹由此入宮,稱李夫人。后因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劉髆,李延年也得以被封“協(xié)律都尉”,負責(zé)管理皇宮的樂器,極得武帝寵幸,“與上臥起,甚貴幸,埒如韓嫣”。李夫人去世后,愛弛,太初年間,因弟弟李季奸亂后宮,漢武帝下詔滅李延年和李季兄弟宗族。 ...
李延年。 李延年,西漢音樂家,生年不詳。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。李延年原本因犯法而受到腐刑,負責(zé)飼養(yǎng)宮中的狗,后因擅長音律,故頗得武帝喜愛。一日為武帝獻歌:“北方有佳人,絕世而獨立,一顧傾人城,再顧傾人國。寧不知傾城與傾國,佳人難再得?!崩钛幽甑拿妹糜纱巳雽m,稱李夫人。后因李夫人生下了昌邑王劉髆,李延年也得以被封“協(xié)律都尉”,負責(zé)管理皇宮的樂器,極得武帝寵幸,“與上臥起,甚貴幸,埒如韓嫣”。李夫人去世后,愛弛,太初年間,因弟弟李季奸亂后宮,漢武帝下詔滅李延年和李季兄弟宗族。
蘇武(前140—前60年),字子卿,漢族,杜陵(今陜西西安東南)人,中國西漢大臣。武帝時為郎。天漢元年(前100年)奉命以中郎將持節(jié)出使匈奴,被扣留。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,欲使其投降;后將他遷到北海(今貝加爾湖)邊牧羊,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。蘇武歷盡艱辛,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(jié)不屈。至始元六年(前81年),方獲釋回漢。蘇武去世后,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,彰顯其節(jié)操。 ...
蘇武。 蘇武(前140—前60年),字子卿,漢族,杜陵(今陜西西安東南)人,中國西漢大臣。武帝時為郎。天漢元年(前100年)奉命以中郎將持節(jié)出使匈奴,被扣留。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,欲使其投降;后將他遷到北海(今貝加爾湖)邊牧羊,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。蘇武歷盡艱辛,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(jié)不屈。至始元六年(前81年),方獲釋回漢。蘇武去世后,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,彰顯其節(jié)操。
王昭君,名嬙,字昭君,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,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,又稱“明妃”,漢元帝時期宮女,漢族,西漢南郡秭歸(今湖北省興山縣)人。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。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。 ...
王昭君。 王昭君,名嬙,字昭君,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,晉朝時為避司馬昭諱,又稱“明妃”,漢元帝時期宮女,漢族,西漢南郡秭歸(今湖北省興山縣)人。匈奴呼韓邪單于閼氏。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傳。
劉辯(176年-190年3月6日)東漢第十三位皇帝,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。公元189年5月15日-189年9月28日在位。劉辯在靈帝駕崩后繼位為帝,史稱少帝,由于年幼,實權(quán)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母親何太后和母舅大將軍何進手中。被廢黜一年之后,劉辯在董卓脅迫下自盡,時年僅十五歲,其弟獻帝追謚他為懷王。中國古代的史書中稱劉辯為皇子辯、少帝和弘農(nóng)王等,但因為劉辯在位不逾年,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漢朝正統(tǒng)的皇帝,不單獨為他撰寫專屬于帝王的傳記(即本紀),不過現(xiàn)代史學(xué)界也有觀點承認他是漢朝皇帝。 ...
劉辯。 劉辯(176年-190年3月6日)東漢第十三位皇帝,是漢靈帝劉宏與何皇后的嫡長子。公元189年5月15日-189年9月28日在位。劉辯在靈帝駕崩后繼位為帝,史稱少帝,由于年幼,實權(quán)掌握在臨朝稱制的母親何太后和母舅大將軍何進手中。被廢黜一年之后,劉辯在董卓脅迫下自盡,時年僅十五歲,其弟獻帝追謚他為懷王。中國古代的史書中稱劉辯為皇子辯、少帝和弘農(nóng)王等,但因為劉辯在位不逾年,一般不把他看作是漢朝正統(tǒng)的皇帝,不單獨為他撰寫專屬于帝王的傳記(即本紀),不過現(xiàn)代史學(xué)界也有觀點承認他是漢朝皇帝。
(?—83)東漢宗室。光武帝子。母陰后。建武十七年封東平王。少好經(jīng)書。明帝即位,拜驃騎將軍,位在三公之上。曾上奏諫明帝勿春獵妨農(nóng)事。帝從之。后自以至親輔政,聲望日重,意不自安,乞退就國。章帝即位,蒼受尊重恩禮,逾于前世,諸王莫與為比。朝廷每有疑政,輒遣使咨詢,蒼悉心以對,多被采納。卒謚憲。 ...
劉蒼。 (?—83)東漢宗室。光武帝子。母陰后。建武十七年封東平王。少好經(jīng)書。明帝即位,拜驃騎將軍,位在三公之上。曾上奏諫明帝勿春獵妨農(nóng)事。帝從之。后自以至親輔政,聲望日重,意不自安,乞退就國。章帝即位,蒼受尊重恩禮,逾于前世,諸王莫與為比。朝廷每有疑政,輒遣使咨詢,蒼悉心以對,多被采納。卒謚憲。
甄宓。 文昭甄皇后(183年1月26日-221年8月4日),名不明,又稱甄夫人。中山無極(今河北省無極縣)人,上蔡令甄逸之女。魏文帝曹丕的正室,魏明帝曹叡之生母。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為文昭皇后。
戴圣(生卒年不詳),字次君,祖籍梁國甾縣(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(quán)縣),出生于梁國睢陽(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(qū))。西漢時期官員、學(xué)者、禮學(xué)家、漢代今文經(jīng)學(xué)的開創(chuàng)者。后世稱其為“小戴”。戴圣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(xué)《禮》,兩人被后人合稱為“大小戴”。漢宣帝時,戴圣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,官至九江太守。著作有《禮記》,即《小戴禮記》傳為圣編。《漢書》記載成書于漢建初七年(80年)。咸淳三年(1267年),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圣為“考城伯”。 ...
戴圣。 戴圣(生卒年不詳),字次君,祖籍梁國甾縣(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(quán)縣),出生于梁國睢陽(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(qū))。西漢時期官員、學(xué)者、禮學(xué)家、漢代今文經(jīng)學(xué)的開創(chuàng)者。后世稱其為“小戴”。戴圣與叔父戴德曾跟隨后蒼學(xué)《禮》,兩人被后人合稱為“大小戴”。漢宣帝時,戴圣以博士參與石渠閣論議,官至九江太守。著作有《禮記》,即《小戴禮記》傳為圣編?!稘h書》記載成書于漢建初七年(80年)。咸淳三年(1267年),宋度宗趙禥以其籍貫地詔封戴圣為“考城伯”。
鐘離權(quán)姓鐘離,生卒年約(公元168.農(nóng)歷7月27日-256)東漢、魏晉時期人物,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神仙。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,名權(quán),字云房,一字寂道,號正陽子,又號和谷子,漢咸陽人。因為原型為東漢大將,故又被稱做漢鐘離。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。他受鐵拐李點化,上山學(xué)道。下山后又飛劍斬虎,點金濟眾。最后與兄簡同日上天。度呂純陽而去。元世祖尊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,元武宗又尊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,相傳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(yīng)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。二郎壩現(xiàn)今仍有正陽觀、飛仙崖等遺跡。 ...
鐘離權(quán)。 鐘離權(quán)姓鐘離,生卒年約(公元168.農(nóng)歷7月27日-256)東漢、魏晉時期人物,漢族民間及道教傳說中的神仙。天下道教主流全真道祖師,名權(quán),字云房,一字寂道,號正陽子,又號和谷子,漢咸陽人。因為原型為東漢大將,故又被稱做漢鐘離。亦為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。他受鐵拐李點化,上山學(xué)道。下山后又飛劍斬虎,點金濟眾。最后與兄簡同日上天。度呂純陽而去。元世祖尊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,元武宗又尊為正陽開悟傳道重教帝君,相傳于北宋時期聚仙會時應(yīng)鐵拐李之邀在石筍山列入八仙。二郎壩現(xiàn)今仍有正陽觀、飛仙崖等遺跡。
龐德公,字尚長,荊州襄陽人,東漢末年名士、隱士。龐德公與當時徐庶、司馬徽、諸葛亮、龐統(tǒng)等人交往密切。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"臥龍",龐統(tǒng)為"鳳雛",司馬徽為"水鏡",被譽為知人。對諸葛亮、龐統(tǒng)等人早年影響較大,并得到諸葛亮的敬重。龐德公最后隱居于鹿門山,采藥而終。 ...
龐德公。 龐德公,字尚長,荊州襄陽人,東漢末年名士、隱士。龐德公與當時徐庶、司馬徽、諸葛亮、龐統(tǒng)等人交往密切。龐德公曾稱諸葛亮為"臥龍",龐統(tǒng)為"鳳雛",司馬徽為"水鏡",被譽為知人。對諸葛亮、龐統(tǒng)等人早年影響較大,并得到諸葛亮的敬重。龐德公最后隱居于鹿門山,采藥而終。
劉安(前179-前122),西漢皇族,淮南王。漢高祖劉邦之孫,淮南厲王劉長之子。他是西漢的思想家、文學(xué)家,奉漢武帝之命所著《離騷體》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《離騷》作高度評價的著作。他曾招賓客方術(shù)之士數(shù)千人,編寫《鴻烈》亦稱《淮南子》。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,他將雞蛋去汁,以燃燒取熱氣,使蛋殼浮升。同時,劉安也是我國豆腐的創(chuàng)始人。 ...
劉安。 劉安(前179-前122),西漢皇族,淮南王。漢高祖劉邦之孫,淮南厲王劉長之子。他是西漢的思想家、文學(xué)家,奉漢武帝之命所著《離騷體》是中國最早對屈原及其《離騷》作高度評價的著作。他曾招賓客方術(shù)之士數(shù)千人,編寫《鴻烈》亦稱《淮南子》。劉安是世界上最早嘗試熱氣球升空的實踐者,他將雞蛋去汁,以燃燒取熱氣,使蛋殼浮升。同時,劉安也是我國豆腐的創(chuàng)始人。
賈誼(前200~前168),漢族,洛陽(今河南省洛陽市東)人,字太傅。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、文學(xué)家。18歲即有才名,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,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。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。但是在23歲時,因遭群臣忌恨,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。后被召回長安,為梁懷王太傅。梁懷王墜馬而死后,賈誼深自歉疚,直至33歲憂傷而死。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。散文如《過秦論》、《論積貯疏》、《陳政事疏》等都很有名;辭賦以《吊屈原賦》、《鵩鳥賦》最著名。 ...
賈誼。 賈誼(前200~前168),漢族,洛陽(今河南省洛陽市東)人,字太傅。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、文學(xué)家。18歲即有才名,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,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。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。但是在23歲時,因遭群臣忌恨,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。后被召回長安,為梁懷王太傅。梁懷王墜馬而死后,賈誼深自歉疚,直至33歲憂傷而死。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。散文如《過秦論》、《論積貯疏》、《陳政事疏》等都很有名;辭賦以《吊屈原賦》、《鵩鳥賦》最著名。
曹植(192-232),字子建,沛國譙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國曹魏著名文學(xué)家,建安文學(xué)代表人物。魏武帝曹操之子,魏文帝曹丕之弟,生前曾為陳王,去世后謚號“思”,因此又稱陳思王。后人因他文學(xué)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、曹丕合稱為“三曹”,南朝宋文學(xué)家謝靈運更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獨占八斗”的評價。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蘇軾三人耳。 ...
曹植。 曹植(192-232),字子建,沛國譙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國曹魏著名文學(xué)家,建安文學(xué)代表人物。魏武帝曹操之子,魏文帝曹丕之弟,生前曾為陳王,去世后謚號“思”,因此又稱陳思王。后人因他文學(xué)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、曹丕合稱為“三曹”,南朝宋文學(xué)家謝靈運更有“天下才有一石,曹子建獨占八斗”的評價。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“仙才”者,曹植、李白、蘇軾三人耳。
司馬遷(前145年-不可考),字子長,夏陽(今陜西韓城南)人,一說龍門(今山西河津)人。西漢史學(xué)家、散文家。司馬談之子,任太史令,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,后任中書令。發(fā)奮繼續(xù)完成所著史籍,被后世尊稱為史遷、太史公、歷史之父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識創(chuàng)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《史記》(原名《太史公書》)。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,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,到漢武帝元狩元年,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魯迅譽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”。 ...
司馬遷。 司馬遷(前145年-不可考),字子長,夏陽(今陜西韓城南)人,一說龍門(今山西河津)人。西漢史學(xué)家、散文家。司馬談之子,任太史令,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,后任中書令。發(fā)奮繼續(xù)完成所著史籍,被后世尊稱為史遷、太史公、歷史之父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識創(chuàng)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《史記》(原名《太史公書》)。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,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,到漢武帝元狩元年,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魯迅譽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”。
漢武帝劉徹(公元前156年-前87年),西漢的第7位皇帝,杰出的政治家、戰(zhàn)略家、詩人。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,在各個領(lǐng)域均有建樹,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。晚年窮兵黷武,又造成了巫蠱之禍,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。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,享年70歲,謚號孝武皇帝,廟號世宗,葬于茂陵。 ...
劉徹。 漢武帝劉徹(公元前156年-前87年),西漢的第7位皇帝,杰出的政治家、戰(zhàn)略家、詩人。劉徹開拓漢朝最大版圖,在各個領(lǐng)域均有建樹,漢武盛世是中國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。晚年窮兵黷武,又造成了巫蠱之禍,征和四年劉徹下罪己詔。公元前87年劉徹崩于五柞宮,享年70歲,謚號孝武皇帝,廟號世宗,葬于茂陵。
荀彧(xún yù)(163年-212年),字文若。潁川潁陰(今河南許昌)人。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、戰(zhàn)略家,曹操統(tǒng)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。荀彧早年被稱為“王佐之才”,初舉孝廉,任守宮令。后棄官歸鄉(xiāng),又率宗族避難冀州,被袁紹待為上賓。其后投奔曹操。官至侍中,守尚書令,封萬歲亭侯。因其任尚書令,居中持重達十數(shù)年,處理軍國事務(wù),被人敬稱為“荀令君”。后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,調(diào)離中樞,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(一說服毒自盡),年五十。獲謚敬侯,后追贈太尉。 ...
荀彧。 荀彧(xún yù)(163年-212年),字文若。潁川潁陰(今河南許昌)人。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、戰(zhàn)略家,曹操統(tǒng)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。荀彧早年被稱為“王佐之才”,初舉孝廉,任守宮令。后棄官歸鄉(xiāng),又率宗族避難冀州,被袁紹待為上賓。其后投奔曹操。官至侍中,守尚書令,封萬歲亭侯。因其任尚書令,居中持重達十數(shù)年,處理軍國事務(wù),被人敬稱為“荀令君”。后因反對曹操稱魏公而為其所忌,調(diào)離中樞,在壽春憂郁成病而亡(一說服毒自盡),年五十。獲謚敬侯,后追贈太尉。
張仲景(約公元150~154年——約公元215~219年),名機,字仲景,漢族,東漢南陽郡涅陽縣(今河南鄧州市)人。東漢末年著名醫(yī)學(xué)家,被后人尊稱為醫(yī)圣,南陽五圣之一。張仲景廣泛收集醫(yī)方,寫出了傳世巨著《傷寒雜病論》。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,是中醫(yī)臨床的基本原則,是中醫(yī)的靈魂所在。在方劑學(xué)方面,《傷寒雜病論》也做出了巨大貢獻,創(chuàng)造了很多劑型,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。其所確立的六經(jīng)辨證的治療原則,受到歷代醫(yī)學(xué)家的推崇。 ...
張仲景。 張仲景(約公元150~154年——約公元215~219年),名機,字仲景,漢族,東漢南陽郡涅陽縣(今河南鄧州市)人。東漢末年著名醫(yī)學(xué)家,被后人尊稱為醫(yī)圣,南陽五圣之一。張仲景廣泛收集醫(yī)方,寫出了傳世巨著《傷寒雜病論》。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,是中醫(yī)臨床的基本原則,是中醫(yī)的靈魂所在。在方劑學(xué)方面,《傷寒雜病論》也做出了巨大貢獻,創(chuàng)造了很多劑型,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。其所確立的六經(jīng)辨證的治療原則,受到歷代醫(yī)學(xué)家的推崇。
王充(27—約97),字仲任,會稽上虞人(今屬浙江),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。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立論宗旨,以“天”為天道觀的最高范疇。以“氣”為核心范疇,由元氣、精氣、和氣等自然氣化構(gòu)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,與天人感應(yīng)論形成對立之勢。其在主張生死自然、力倡薄葬,以及反叛神化儒學(xué)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(zhì)。他以事實驗證言論,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。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(fā)展者?!墩摵狻肥?em>王充的代表作品,也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。 ...
王充。 王充(27—約97),字仲任,會稽上虞人(今屬浙江),他的祖先從魏郡元城遷徙到會稽。王充以道家的自然無為為立論宗旨,以“天”為天道觀的最高范疇。以“氣”為核心范疇,由元氣、精氣、和氣等自然氣化構(gòu)成了龐大的宇宙生成模式,與天人感應(yīng)論形成對立之勢。其在主張生死自然、力倡薄葬,以及反叛神化儒學(xué)等方面彰顯了道家的特質(zhì)。他以事實驗證言論,彌補了道家空說無著的缺陷。是漢代道家思想的重要傳承者與發(fā)展者?!墩摵狻肥峭醭涞拇碜髌罚彩侵袊鴼v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。
蘇武(前140—前60)字子卿,漢族,杜陵(今陜西西安東南)人,中國西漢大臣。武帝時為郎。天漢元年(前100年)奉命以中郎將持節(jié)出使匈奴,被扣留。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,欲使其投降;后將他遷到北海(今貝加爾湖)邊牧羊,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。蘇武歷盡艱辛,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(jié)不屈。至始元六年(前81年),方獲釋回漢。蘇武死后,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,彰顯其節(jié)操。 ...
蘇子卿。 蘇武(前140—前60)字子卿,漢族,杜陵(今陜西西安東南)人,中國西漢大臣。武帝時為郎。天漢元年(前100年)奉命以中郎將持節(jié)出使匈奴,被扣留。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,欲使其投降;后將他遷到北海(今貝加爾湖)邊牧羊,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。蘇武歷盡艱辛,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(jié)不屈。至始元六年(前81年),方獲釋回漢。蘇武死后,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,彰顯其節(jié)操。
辛延年 (公元前220~?年待考),著名秦漢詩人。 作品存《羽林瑯》一首,為漢詩中優(yōu)秀之作。始見于《玉臺新詠》,《樂府詩集》將它歸入《雜曲歌辭》,與《陌上?!废嗵岵⒄?,譽為“詩家之正則,學(xué)者所當揣摩”。 ...
辛延年。 辛延年 (公元前220~?年待考),著名秦漢詩人。 作品存《羽林瑯》一首,為漢詩中優(yōu)秀之作。始見于《玉臺新詠》,《樂府詩集》將它歸入《雜曲歌辭》,與《陌上?!废嗵岵⒄?,譽為“詩家之正則,學(xué)者所當揣摩”。
東漢文學(xué)家。字文秀,著名文學(xué)家王逸之子。曾游魯國,作《靈光殿賦》,敘述漢代建筑及壁畫等,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(cè)面。與他同時期的著名文學(xué)家、書法家蔡邕也寫了此稿,但見到王延壽的《靈光殿賦》后,大為驚奇,自愧弗如,遂焚己稿。王延壽年僅20多歲溺死于湘水。他在辭賦史上留下了《魯靈光殿賦》、《夢賦》和《王孫賦》三篇杰作。 ...
王延壽。 東漢文學(xué)家。字文秀,著名文學(xué)家王逸之子。曾游魯國,作《靈光殿賦》,敘述漢代建筑及壁畫等,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個側(cè)面。與他同時期的著名文學(xué)家、書法家蔡邕也寫了此稿,但見到王延壽的《靈光殿賦》后,大為驚奇,自愧弗如,遂焚己稿。王延壽年僅20多歲溺死于湘水。他在辭賦史上留下了《魯靈光殿賦》、《夢賦》和《王孫賦》三篇杰作。